江苏这个长三角经济大省,号称“苏大强”!2023年全省GDP突破12.8万亿!然而,这个闪亮的数字背后,企事退人员的养老金差距成了引人瞩目的话题。
江苏这个经济大省的养老金体系差距,为何成了老年群体的一道鸿沟?
一、下面先来看看养老金差距现实:企退与事退的“两重天”
举几个典型案例对比
案例1:装卸公司李大爷的困境
连云港某装卸公司退休的李大爷,2021年退休时月领2610元。他年轻时每天搬运煤炭等10小时,干着重体力活。如今却连看病住院都要向子女要线。而他大哥事退人员,月养老金8450元年金820元,两兄弟相差6000多元!
案例2:苏州公务员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对比
苏州公务员罗先生退休后每月领9050元,享受职业年金和门诊高比例报销;而灵活就业的刘阿姨,按最低基数缴费20年,退休金仅2200元,连社区老年大学2000元年费都交不起。
据相关数据显示,2024年江苏企退人员人均养老金3694元,全国排名中等,而机关事退人员养老待遇普遍超过7000元,加上职业年金与住房补贴,有部分人可达10000元以上。企事退差距达2倍以上。
二、浅谈养老待遇差距的根源:不只是“贪腐”的想象
坊间传言将矛头指向“社保资金被挪用”,江苏原人社厅长王某涉嫌违纪违法被调查。
说实话,真实原因更复杂:
1. 企事业双轨制余波
2014年养老金并轨前,机关单位按工资80%-100%发养老金,而企业按缴费基数计算。即便并轨后,机关单位仍通过职业年金(单位缴8%+个人4%)拉大差距。例如南京某处级干部,职业年金账户累计超30万元,每月额外多领1600元。
2. 缴费基数低,
比如:苏北制造业工人普遍按最低基数(社平工资60%)缴费,而机关单位按实际工资100%甚至300%顶格缴纳。以2023年数据测算,按60%基数缴费30年,苏北企退工人个人账户累计比300%基数少34万元,直接导致养老金差2000元/月。
3.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
比如:发达地区苏州,2025年居民基础养老金达705元,而徐州仅228元;苏南企业普遍缴纳职业年金,苏北多数民企连社保都欠缴。这种差距在退休时被放大:举个例子:无锡某外企高管养老金超过9000元,而苏北某县保洁员仅1900元。
然而,令人欣慰的是,近年江苏养老金制度正在改进:江苏正在补上“历史旧账”,面对历年遗留的问题,江苏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。
一是过渡性养老金补发:
2024年起分3年补足1996年前工龄的差额,2025年补发70%。例如:差额1000元者,2025年可多领700元。
二是长缴多得激励:
缴费超30年者,每多1年增发0.5%基础养老金。35年工龄比30年多175元/月,旨在补偿低缴费群体。
三是高龄倾斜加大:70岁以上每月多60元,80岁以上多100元,惠及120万老人。
不过,这些措施仍然难以缩小企事退的结构性差距,比如公务员的隐性福利、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落差、民营企业社保违规等问题。
让我们一起来探讨:如何让企退人员的养老钱回归公平?
我们的养老金制度设计是否符合“保基本”的初心?
对此,作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:
1.加速职业年金的普及:
强制民企按比例缴纳企业年金,地方财政对困难企业给予补贴。
2. 缴费基数保底:
对制造业等企业设置最低缴费标准,并鼓励企业按100%缴费。
3. 区域间进行调剂:
可以从苏南调节部分资金支援苏北养老金池,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。
总之,养老金制度修补已刻不容缓。
未来,期待事企退人员养老金差距越来小!在江苏经济大省的光环下,数百万企退老人领着满意的养老金,享受幸福安稳晚年生活!